鑫鼎门业自媒体网

这个世界上,有3种工作不适合“聪明人”,只适合老实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许多人喜欢与老实人在一起交往,因为他们比较诚恳,为人比较低调,不会耍心机。跟他们在一起内心不用特别防备对方,内情会更加舒适轻松。

但是许多人也认为性格内向的人不好找工作,也许会因为放不开自己没法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老实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通过心理学角度分析老实人的性格特性,可以用心理学家巴普洛夫(Pavlov)对于神经活动类型的概念来解释。

这个世界上,有3种工作不适合“聪明人”,只适合老实人-图1

老实人可以用办事不活泛来形容。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不能及时顺应情景转换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适当的转变,也是不够灵活的表现。

老实人经常表现为情绪不外露,整体状态比较平稳。

老实人也有着独特的优点,他们平时比较喜欢安静的环境,能够静下心来进行复杂和精密的工作,同时能够集中精力研究一些问题。

他们做事都比较认真负责,有比较强的责任心。通过心理学性格的研究,有3种工作真的不适合擅长算计,城府极深的“聪明人”,只适合木讷,勤恳的老实人。

这个世界上,有3种工作不适合“聪明人”,只适合老实人-图2

1.文职类

第一种是文职类或者事务性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内容比较系统,只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取得结果就好。

在工作中也不会有许多社交,对于一些内向的人降低了社交焦虑,接触的人员也不多。例如会计工作就是这样,只要细心将自己的工作完成就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2.技术类

第二种工作是技术类的工作,技术类工作要求人员能够长时间集中精力做一些操作,对于许多活泼好动的人来说,这样的工作就是对自己的折磨,因为他们很难能够静下心来连续工作很长时间。

这个世界上,有3种工作不适合“聪明人”,只适合老实人-图3

而性格老实内向的人比较喜欢自己安静的工作,他们也能够长时间专注做一件事,所以技术相关工作比较适合性格老实内向的人。

3.法学类

第三种工作是法学专业的相关工作。这些工作要求人们能够细心的熟读国内外的法律条文,所有的法律法典都需要认真的学习背诵。

在工作中更要细心、细致,更要有责任心,能够在评判的时候做到公平公正。这些要求都是性格老实的人的性格特点,所以让他们从事这些法学相关专业的工作在合适不过了。

这个世界上,有3种工作不适合“聪明人”,只适合老实人-图4

以上提到的三种工作都是比较适合老实人的一些行业,比如上文提到的文职类工作,可以去图书馆、档案馆等地方工作。

在这里不用面对大量的人群,不会产生社交焦虑。只需要认真负责,耐得住安静的环境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这些岗位与其他人员沟通少,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合适。

这些工作都属于需要比较细心认真的工作,要求人们具有很强的责任心才能完成这些工作。

同时日复一日的工作也考验着人们的耐心,是否能够耐得住安静和寂寞的环境。这些档案管理、撰写文章等工作也比较适合一些老实人去做。

这个世界上,有3种工作不适合“聪明人”,只适合老实人-图5

我们要看到老实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他们内心坦荡,可以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一切任何事物。

他们都是遵从内心的道德平衡标尺去衡量,不会因为外界的一些诱惑左右自己的想法。他们虽然内向,但是他们渴望给社会和人们带来正义和公平,他们也会维护真正的正义。

他们身上的这些特质也正符合律师和检察官等法律行业相关工作的要求,有人会说这些性格老实内向的人怎么能够去辩论,在法庭上大胆发表言论呢。

其实这些后天通过学习也可以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些说法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根据。

这个世界上,有3种工作不适合“聪明人”,只适合老实人-图6

因为老实只是描述了这个人的气质和性格特点,与语言上的思辨能力不能直接挂钩。

性格老实和能言善辩并不冲突,随意不要给老实人随意贴上这些标签,也不能因为他人的想法影响自己在领域中的潜能发挥。

性格老实内向的人往往非常的专注,也是许多机械技术人才的必备特征,现在社会中非常紧缺此类人才,这些工作也不需要过多的应酬,适合内向的人从事。

由此看来,性格老实内向的人们性格特点,正是一些行业人才的必备素质。性格内向的人在这些行业中也具有了独特的优势,比起其他人,他们显得更能够胜任这些工作。

这个世界上,有3种工作不适合“聪明人”,只适合老实人-图7

所以性格老实内向的人不要相信其他人对自己的评论,他们并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性格内向的人也不要气馁或者自卑,要勇敢展现出自己身上的发光点。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zxinding.cn/post/2827.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x

注册

已经有帐号?